焊接修復時要注意些什么
發布時間:2019-09-19
焊接修復中常用的技術措施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:
(1)修復焊接的工作環境要求
修復焊接的環境溫度不得低于10℃,自然通風情況良好;采用氣體保護焊時,風速不大于2m/s,其他焊接方法風速不大于8m/s。焊接修復環境應具有較好的可視條件,必要時可以使用輔助光源照明。野外焊接修復現場應搭建簡易工棚,避免露天作業,避免在雨天或潮濕條件下焊接作業。
(2)修復件做好標記
在修復施工現場,應根據返修工藝規程核對被修復工件的名稱及編號,檢查焊接缺陷的清理、坡口制備、焊接設備,焊接材料(型號、烘干)、預熱溫度、焊接工藝參數等。修復焊接采用多種焊接方法時,要明確每種焊接方法、焊接材料的應用區域,根據打底層、填充層、蓋面層、封底層的不同要求和特點,確定對應的焊接次序和焊縫厚度。
(3)預熱
需要預熱的修復焊接應盡量連續進行。根據焊件實際情況,采用氧-乙炔或氧-丙烷火焰對被焊件進行預熱或局部區域補充性加熱,檢查預熱溫度,并在焊接修復過程中經常檢查修復區域的焊道間溫度。預熱溫度高或散熱面積較大時,可采用保溫材料覆蓋焊件非焊接區。若焊件溫度低于規定的預熱溫度下限時,應停止修復焊接作業,重新加熱。
(4)工裝及工藝措施
對于焊接結構拘束度大,易產生焊接殘余應力或修復焊接要求控制變形時,可采用以下措施:采用對稱焊接或使工件轉動焊接;控制焊接熱輸入,采用適當的焊接電流、焊接速度、運條方式,進行多層多道焊;控制焊接順序,減小母材熱輸入;及時對修復焊道進行錘擊(消除應力),保持一定的錘擊密度;采用分段退焊或跳焊的工藝措施。
(5)緩冷及后熱處理
對于冷裂紋敏感性較大的材質和拘束度大的焊接修復件,焊接后應緩冷處理(保溫材料覆蓋)或立即進行后熱處理,即修復焊接完成后,立刻將被焊接件加熱到250~350℃,并保溫2~3h,然后緩冷至室溫,用于降低焊縫及近縫區金屬的含氫量。應指出,后熱處理不能代替焊后熱處理,這是兩個概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