農機維修不容易 農業(yè)機械化步子沉
發(fā)布時間:2014-03-17
進賢縣種糧大戶劉輝最近有些煩,他去年添置的一臺耕整機出了問題,但附近沒有維修點,不得不用板車推著這臺笨重的機器去10公里外的縣城維修點保養(yǎng),來回折騰得夠嗆。隨著農機購置補貼力度加大,我省越來越多的農戶擁有了農業(yè)機械。但隨之而來的農機維修行業(yè)發(fā)展滯后,設備老化、人才缺乏等情況普遍存在,成為農機推廣中一個繞不過的障礙。
在我省,不少農機手都遭遇過“修理難”的尷尬。農機壞了,附近沒有農機維修點,需要到別的鄉(xiāng)鎮(zhèn)的網點去請修理工,而且一時半會難請得來。特別是插秧機、聯合收割機、大型耕整地機械等新式農機,本地的農機修理工不熟悉,不會修,必須等待該機的“三包”服務人員來解決,耽誤時間太多。
幾年前,浮梁縣臧灣鄉(xiāng)農民老陳買了一臺收割機,去年出現質量問題后,由于過了“三包”期,他只得通過電話找到在武漢的經銷商,然后委托其幫忙配換零部件。但算下來,花路費不說,還得耽誤農活,于是干脆讓其“趴窩”。新干縣農機保有量達到8.85萬余臺(套),但全縣只有25個農機維修網點,從業(yè)人員35人。其中3人以上的網點,大洋洲鎮(zhèn)有2個,溧江鎮(zhèn)有1個,有幾個鄉(xiāng)鎮(zhèn)的農機維修網點還是空白。
不僅如此,在我省,現有的維修網點大多是三級維修網點,從事維修的人員也都只有初級維修水平。對一些小型的農機具進行普通的檢修,“小打小鬧”還可以,但在大中型的農機具面前,這些維修網點既無維修條件,也無維修技術。采訪中,一些農機經營商說,農機維修網點多數以個體經營為主,能夠承擔大型機械維修的維修網點很少。
在新干縣,只有大洋洲鎮(zhèn)的青銅農機維修中心維修人員較多,技術力量較強,設施設備比較完善,符合一級維修網點條件。其他大部分維修設備簡單,只有電焊機、砂輪機、臺虎鉗,有的網點僅有幾把扳手、銼刀之類,各種檢測設備缺乏,還有一些網點甚至在露天環(huán)境下工作。“相比全縣擁有8.85萬余臺(套)農機保有量的龐大服務對象,修理人員之少,較高級別的維修網點之少,是極不相稱的。”該縣農業(yè)局工作人員說。
工作辛苦,收入偏低也是農機維修人員缺乏的主要原因。豐城市小港鎮(zhèn)一農機維修工告訴記者,從事農機修理時間全年滿打滿算只有兩個月,其余時間主要從事農用運輸車修理。晴天一身油污,雨天油污上再裹一層泥水。收入并不理想,好的時候每年也只有3萬元左右,與外出打工人員相差懸殊,所以年輕人一般不愿學這行。在新干縣等地,幾乎沒有一個“80后”學徒的青年。
省農機局提供的數據顯示,2013年,我省共有587個農機服務組織取得工商注冊登記,有社員3.2萬人。針對農機維修保養(yǎng)難現狀,3月開始,我省已組織400個農機維修小分隊,幫助和指導農機手保養(yǎng)調試和檢修各類農機具。
技術人才缺乏也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。省農機局科教科工作人員介紹,2013年,我省結合陽光培訓工程,在全省培訓了400名初、中、高級農機修理工,全年共培訓各類農機人員近10萬人。
去年,我省還爭取了省財政2000萬元,建設138家“以獎代補”農機維修服務中心。維修點達到綜合類一級、二級、三級標準的,分別給予20萬元、15萬元和10萬元的補助,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機戶“維修難”、“服務難”和“難維修”等問題。“下一步,擬實施農機報廢補貼試點。”該工作人員說,農機報廢補貼已在全國其他省份開展了三年的工作試點,今后將在我省實行,目前正在醞釀之中。
據介紹,我省將通過2到3年努力,在全省建設500個農機維修服務中心,逐步形成以區(qū)域性二級農機維修中心為主體、三級和一級農機維修中心以及生產銷售企業(yè)的“三包”服務為補充,滿足整機修理、零配件供應和流動上門維修服務需求,實現“小修不出片、大修不出縣”的目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