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3年國內外經濟形勢錯綜復雜,機械工業經濟運行困難明顯增多,轉變發展方式的壓力急遽加大。
在此背景下,蔡惟慈表示,機械工業貫徹落實中央關于“穩中求進”的工作要求,全力以赴穩增長、調結構、促改革,實現了全行業的緩慢回升、溫和增長和平穩發展,產銷、效益等主要經濟指標均實現了適度增長。
2013年機械工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0.9%,增幅比上年加快2.5個百分點,且高于同期全國工業平均增速(9.7%)1.2個百分點,回升勢頭強于全國工業,改變了上年低于全國工業平均增速的局面,生產運行態勢持續向好。
尤其值得關注的是,2013年機械工業累計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0.4萬億元,比上年增長13.8%,增速比上年加快4個百分點。“這是我國機械工業首次邁上20萬億的臺階。”蔡惟慈強調說,而且全年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逐月緩慢回升,增長態勢好于預期。
在生產平穩增長的背景下,機械工業經濟效益增速回升快于產銷。全年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.41萬億元,比上年增長15.6%,增速比上年加快10余個百分點,比同期主營業務收入增速高1.8個百分點。
不過,值得注意的是,蔡惟慈指出,盡管2013年機械工業的利潤總額增長了15%以上,但利潤率仍然不高,僅為6.93%,這說明機械工業尚未真正擺脫困境。同時,企業虧損面達10.9%,比上年上升了0.47個百分點,虧損企業虧損額增長了15.2%。
其中一個重要表現是,企業的訂貨雖然有所增長,但價格依然低迷。根據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的統計,2013年機械工業重點聯系企業1~12月累計訂貨額比上年增長10.2%,同比增速逐月小幅回升,但在供過于求的壓力下,產品價格持續低迷,至2013年年底,當月價格指數已連續25個月低于100%。
同時,企業被拖欠貨款的現象未有明顯改觀,至2013年年底,應收賬款總額已超過3萬億元,同比增長17.6%,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已達15.2%,占同期流動資產的比重高達31%,企業資金回收壓力很大。
但令人欣慰的是,2013年機械工業累計實現進出口總額6713億美元,比上年增長3.72%,增速較上年加快1.18個百分點。其中出口3725億美元,增長6.24%;進口2988億美元,增長0.74%。全年貿易順差達到736億美元的歷史新高。
2014主營收入和利潤預增12%
在市場倒逼機制作用下,2013年機械行業“轉型升級”和“結構調整”持續推進,機械企業適應市場變化的能力繼續提升、內生發展動力不斷增強,行業結構調整亮點頻現。
亮點之一是產品結構升級有新進展。一批世界頂級裝備紛紛問世:世界最大單機容量170萬千瓦核能發電機成功研發;高端控制系統國產化成果喜人:流程工業用國產DCS控制系統已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,國內市場占有率已過半;高端智能設備的研發取得成果:國內首套大功率井下智能成套綜采設備在太重煤機試車成功;高端裝備國產化向縱深領域推進:特高壓輸變電設備的出線裝置、高壓絕緣套管等長期受制于進口的關鍵零部件已取得自主化突破;協同創新步伐加快:徐工集團與中石化聯合研發了4000噸級世界最大等級履帶式起重機等等。
亮點之二是民營企業發揮更大活力。2013年民營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.6萬億元,同比增長15.4%,高于機械工業全行業平均增速1.6個百分點,占機械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高到56.74%,比上年提高0.77個百分點。民營企業全年實現利潤總額7585億元,比上年增長14.6%,在機械工業實現利潤中的比重已達到53.6%。
亮點之三是區域結構繼續向政策預期方向調整。從生產看,東、中、西部分別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3.67萬億元、4.72萬億元和2.04萬億元,比上年分別增長12.4%、16%和18.7%,中、西部地區增速繼續快于東部。
亮點之四是企業技術改造升溫。為應對成本上升壓力,企業積極推進自動化、信息化和智能化改造。“機器換人”在浙江等東部沿海地區快速升溫,既對沖了成本上升的壓力,又提升了生產效率和加工質量,并提高了應對市場變化的能力。
總之,蔡惟慈表示,在市場倒逼機制作用下,過去一年中,機械工業的轉型升級取得了一些進展;但總體看,全行業要真正進入良性發展軌道尚需作出長期努力。他強調指出,今年機械工業將面臨四大挑戰:出口增長困難很大;資金壓力增大;人力和環境資源成本快速攀升,擠壓利潤空間;需求不旺,價格依然低迷。
最后,蔡惟慈表示,中國機械工業在經歷了“十五”和“十一五”高速增長和2011、2012兩年急劇回落的大起大落之后,預計將相對穩定于一個中速發展的平臺。今年機械工業大體將延續2013年的平穩中速增長態勢,主營業務收入和利潤增速預計將達到12%左右,出口增速預計將達到8%左右。